为什么!福建东部的这座小城,竟是“中国建筑之乡”!
来源 :惠安文旅 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0-01-07 15:10 浏览量:

  漫步于惠安,在不经意间邂逅那些传统古建筑。


  它们是闽南地区最为典型的建筑,也是惠安建筑技艺的绝佳体现。它们在传承中国古典建筑精髓的同时,也汲取着闽南地域文化中的独特养分。


图|泉州影像


  从东南而来的海风又一次拂过错落有致的“燕尾脊”,当和煦的暖阳再次洒落古厝黑瓦下的庭院,红砖白墙里、翘脊飞檐间,那些关于惠安建筑的故事重新穿越历史轮回,浮现在世人眼前……



图|泉州影像

 
  惠安传统建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没有人能真正说得清,惠安这座东南沿海的县城是从何时开始与 “建筑” 二字密不可分的。



 摄于东桥大吴福泉宫,图|陈海平


  或许是四千多年前,惠安的先民们垒起第一座墙、架起第一根木梁之时;或许是唐五代时,惠安的匠人们始用木构架、弧形瓦造起第一座“皇宫起”之日;或许是惠安的“掌篙尺”师傅们将“三开间”、“五开间”的闽南传统民居发扬光大的明清时期;或许是民国后,惠安的行业名师们带着一身技艺漂洋过海,将“惠安”印记打上每一个工程;亦或许是“中国建筑之乡”等响亮的称号纷纷摆在惠安人面前的今日……


图|泉州影像


  如今,惠安建筑已成为惠安一张深入地表、耸入云端的名片——“中国建筑之乡”,经由一位位来自惠安的建筑名师,传递给世界。

 

  如今,惠安县域内仍然保存着许多古建筑,如居仁提督衙、崇武张勇将军府、螺城刘望海故居、螺阳沈氏古厝群……它们不仅汇集了闽南传统建筑的各种特征,也是惠安建筑历史延续千年的见证。


 
    

▲在惠安,各种古建筑随处可见。图|汪洪波、泉州影像


  在螺阳,有一幢华丽的番仔楼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它就是林秀芬楼


  “番仔楼”即闽南语的“洋楼”,是中西合璧建造而成的“洋楼式”闽南侨乡民居。它的石雕、剪瓷、砖雕、木雕,无不体现出“惠安师”的独具匠心。



图|林惠聪


  每一幢番仔楼,都见证了惠安人对于异族先进文明,从抵触到接受、欣赏、追随的心态变化。也许因生活而远涉重洋,惠安人的心胸与视野比较开阔,不管西洋还是南洋,只要觉得好,就把它放进自家的大厝里。


图|泉州影像


  锦丰村里有一处清代举人萧际恩留下的约50亩老宅——石埕林氏宗祠,有公馆、私塾、府第、祠堂,甚至还有典当行,如此功能齐全的建筑群,目前在泉州比较少见,被认定为“泉州名祠”


 
 

  在古侯卿中心地带,胜迹、文物颇多。曾经的碑坊林立虽已无存,但仍有许多构件被保留了下来。这里尤以三进官式大厝为最,燕尾翘脊、红砖琉璃瓦,极具闽南特色,其占地面积之大,无出其右。



  在侯卿古官马大道上,就像是坠入闽南古建筑博览园里,30多座明清及民国时期,官宦府第与富商豪宅的古建筑样本,令人目不暇接。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壁。”是惠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生动写照。木雕、砖雕、石雕、泥雕、灰雕、漆雕将传统建筑每一个细节的美展示得淋漓尽致。



图|泉州影像

  “当生活方式和建筑融为一体时,生命才能开始庆祝。”


图|泉州影像


  惠安的建筑,蕴含着匠心独运的建筑技艺与绚丽多彩的剪瓷,在历史的长河中陪伴并见证着岁月变迁与时代更迭。但作为一间厝,如家般的温暖一直都在。


图|陈肖华


  站在这些建筑面前,看着它们。我们可以真切地知道,数百年前,我们的祖先也曾经这样与它们对话过;我们也可以真切地感知,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后,当我们也已远去,我们的后代也将会这样,与惠安建筑对话。


图|泉州影像


  闽南特色的红砖厝、非传统的古宅建筑、供奉着神明的寺庙、西式风格的番仔楼、古色古香的民居群……这些古老、兼容的建筑,无一不是惠安的宝藏,无一不是惠安人的智慧。

 

  在惠安历史的洪流中,“惠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甚至是基石。


  而创造它们的“惠安师”,秉承着历代以来的优良建筑传统,在传统守旧中稳中求进,几百年来一直代表着泉州建筑业的顶级水准


图|庄焕铸


  惠安工匠之所以能将惠安建筑推向世界,除了技艺本身精湛绝伦以外,还与惠安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的群体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图|泉州影像


  不论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建筑,惠安师活跃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带着惠安的精神,带着刚毅的崇武品质,游走于中华大地。他们心里面,何尝没有感觉到“惠建精神”在支撑着自己呢?



  “惠建”是最为微妙唯美的传承,是一种历代可见的精神。


  当我们凝视这些建筑时,才能仔细领略它们曾经的风采,才能确切地相信,这座城的记忆埋藏在“惠建”里,等待后人将之延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