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农业农村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
时间:2023-02-14 16:07 浏览量:

  立足农情,潜心耕耘,2022年农业总产值60.24亿元,居全市第二,比增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6%,达2.8302万元。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三资”监管等经验做法在全省相关工作会上典型发言,探索海洋固废垃圾资源化利用模式、创新渔船管控模式、发展三倍体产业链、山海协作对口帮扶等经验获省领导批示肯定,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乡村振兴热度指数综合排名位列全省第7,获评省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激励县等,等等。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挖掘潜能,抓实稳粮保供头等大事。成立贯彻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领导小组,落实任务分工,全年完成粮种面积13.9954万亩、粮食总产量4.867万吨,同比增长1.99%、1.98%。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稳定有序,生猪产能巩固提升,肉蛋奶、果蔬等全面增产。一是抓五新技术推广,建立水稻、甘薯、毛豆等农作物新品种示范片700亩,市级水稻五新推广项目示范片340亩,开展水稻育供秧面积6000亩。二是抓种粮扶持,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354万元,发放水稻甘薯规模种植补贴100.606万元,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三是抓扩旱粮保丰收,新建高标准农田2.93万亩,鼓励发展双季稻、再生稻、抗旱稻,挖掘撂荒地、盐碱地、间套作潜力,在全省率先规模化连片种植旱稻540多亩并喜获丰收,相关经验获市委宿利南副书记批示推广。四是抓农产品供给。围绕“两稳一保一防”工作主线,深化“暖春惠农”实践活动,组织农业专家队赴12个镇“联村、联企、联基地”蹲点式“点对点”指导,出台支持农业农村有序复工复产纾困解难若干措施等,落实粮食、蔬菜、生猪稳产保供,全年全县肉蛋奶总产量2.5919万吨,同比增加5.4%;蔬菜瓜果类种植面积5.7988万亩、产量8.3489万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7.9659万亩、产量1.6731万吨;全县水产品总产量22.6231万吨,同比增长0.67%。

  (二)特色赋能,壮大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一是现代农业集聚发展。实施特色现代农业“5525”工程,做大做强胡萝卜、辣椒、西红柿等设施果蔬产业,持续发展余甘、 甘薯、花生等“惠”字传统优势产业,培育鱼丸、凤梨酥、香水莲花茶等30余种台湾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动农民创收,年度新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基地3个、“一村一品”省级示范村2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个,崇武镇入选省级“3212”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县台创园在农业农村部、国台办第三方绩效考评中连续五年获优秀等次。二是打造海洋经济新业态。在沿惠东滨海乡村振兴产业带投资1.4亿元,建设深水网箱养殖渔旅发展项目,培育崇武鱼卷、小岞鱿鱼等特色水产品品牌,发展特色三倍体牡蛎产业经验在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发文推广。三是推进三产跨界融合。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促进农产品销售15亿元,开展农民丰收节、消费节、鱼卷节等活动,发放5000万元消费券带动直接消费1.5亿元。崇武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潮乐村上榜省级金牌旅游村,组建民宿联盟,全年接待游客385万人次。

  (三)突出乡韵,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做精试点村、做美示范线、做实整镇推进。总结试点示范建设典型经验做法,建立完善月考评、季现场会、年度考核、激励奖补工作机制,探索符合惠安特色的规范指引,统筹崇武乡村振兴特色镇、34个省市试点村创建,打造崇武、紫山、黄塘、山霞四条市级示范线,依托“半城青山半城海”区位优势,以山线黄塘溪流域、海线滨海海岸带为两翼,打造“山轴乡村振兴+海线休闲旅游”示范带,项目对接省农发行授信14.8亿元,“山海”示范线初显成效。2022年全市整镇推进综合考评中,崇武镇(工贸带动型乡镇)获评优秀等次,排名第一,东岭镇(农业生态型乡镇)获评良好等次,排名第三。崇武镇获评省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二是深化“五个美丽”创建。安排300万元作为“五个美丽”建设工作保障资金,以改善人居环境、弘扬良好家风、建设文明乡风为目标,全面推进“五个美丽”建设,2022年累计创建635个美丽乡村庭院、208个美丽乡村微景观、40个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13个美丽田园、3个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黄塘溪田园入选省“五个美丽”建设典型案例。三是扎实开展“一革命四行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五带头”作用,通过“1+1+N”网格化责任管理模式(即1名镇干部、1名村干部、N名党员挂钩包干责任区域内的数户农户),推进专项行动取得成效。①抓厕所革命,年度投入财政专项资金292万元,新建改造农村公厕28座,推行乡村旅游厕所电子地图标注上线和“一厕一码”扫码点评管理,所有行政村皆拥有1座以上水冲式公厕。②抓生活垃圾治理,对全县现有16座生活垃圾中转站进行整合、提升、改造,形成了“村收集、县中转、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体系。③抓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PPP项目,实施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营,新建污水收集管网1085千米,新建与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及提升泵站120多座。④抓村庄清洁行动,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县域落实分类机制,扩大分类覆盖面,由“清脏”向“治乱”拓展,梯次推动村庄提升“绿化、绿韵、绿态、绿魂”。

  (四)创新模式,推动乡村善治走深走实。按照“1+6+X”模式全面建设“党建+”邻里中心,统筹资金资源、服务力量下沉到基层一线,着力打造“便民15分钟服务圈”,相关经验做法获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建洋批示肯定。创新网格化治理新模式,多元化预防和稳妥处置群众调解,90%以上乡镇、95%以上村达到平安创建标准。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创新将“积分制”推广运用到农村“鸡鸭舍专项整治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等各项重点工作。办好县镇村“三级”乡村振兴大讲堂、“田间课堂”“渔船课堂”等,加快强化乡村教育、医疗、卫生保障等,持续提升农村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三线”维护水平,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农民幸福感增强。创新推行乡村振兴服务平台,助力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便民服务和村务管理,黄塘镇及梅山村等23个村入选第二批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五)深化改革,让农民共享乡村振兴成果。一是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共同富裕,推动“村企联建”带农促增收,在27个低收入村开展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带动270多个家庭农场、1500多户农户创收超7亿元。推行“党建引领、抱团发展”模式,深化村企共建、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等,引导集体资金参与国有企业项目,激活土地、资产、资本等要素,发展家庭农场、研学、旅游等新业态。二是“搭建“博士菁英汇”人才交流平台,新增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50人、高技能人才500人,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行政村全覆盖,城西研学基地、崇山片区雕艺研学圈初具规模。三是出台宅基地“一户一宅”认定意见、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和村民住宅建设管理规定,创新宅基地管理模式,试点建设2批10个村民自住小区,为300多户农户实现“安居梦”。

  二、存在主要问题

  虽然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平稳态势向好,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粮食安全生产仍有压力,2022年度虽然全县粮食总面积和产量都完成市下达任务,但大豆种植面积任务没完成。二是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不快,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24亿元,居全市第2位,增长2.7%,增速仍然低于全市(全市3.7%)平均水平,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弱、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存在短板,乡村新业态发展不足。三是乡村建设仍有短板,试点创建质量不高,典型示范亮点不多,停留于低层次的“缺啥建啥”,产业发展、创新亮点项目较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不够显著,农村基础设施仍有短板。

  三、2023年工作思路

  抓好“二三四”(即守牢“两条底线”,抓好“三个重点”,做到“四个确保”)落实,走好具有惠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守牢“两条底线”。一是坚守保障粮食安全底线。认真贯彻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推动粮食安全“强支持、保面积、提单产、扩产能”。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扩种早稻、发展旱粮、农业保险等惠农稳粮政策,鼓励发展双季稻、再生稻、抗旱稻,最大限度挖掘撂荒地、盐碱地、间套作潜力,推广旱作区菜粮轮作旱稻种植面积3000亩。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抓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全面完成市里下达新建高标准农田9400亩、高效节水灌溉800亩,加快推进黄塘溪沿线田园风光示范区建设。二是筑牢防止返贫底线。坚持“四个不摘”,抓实“1338”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落实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落实“雨露计划+”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庭院经济试点,落实好财政、金融创业就业和消费帮扶等政策。

  (二)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提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抓好特色现代农业“5525”工程,推动“两溪一带”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加快以走马埭万亩农田为核心示范片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前期建设,深入推进黄塘溪沿线“田园风光+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积极创建省级田园综合体。深化对台农业合作,加大高优品种、先进适用技术引进力度,创建海峡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规划建设崇武海洋食品园区、养殖水产种业园区,发展鱼糜制品、渔旅结合等产业,培育“惠安三倍体牡蛎”,做大 “崇武鱼卷”等渔业区域品牌。探索组建综合性农业招商办,整合全县乡村资源集中推出精品线路,推动休闲农业、水乡渔村、农家乐、民宿经济、传统民俗工艺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继续开展34个省市县乡村振兴试点创建,培育8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新增黄塘、涂寨2个整镇推进“五好”乡镇创建,继续深化提升原有4条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线,新增培育2条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线,串联山海“双走廊”,策划提升惠东红色农文旅线路,建设省市乡村振兴试点村项目建设工程包、整镇推进乡村振兴试点项目包等5个年度县级重点项目,总投资超5.8亿元,新增创建3个省市实绩突出村,争创省级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三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深化党建引领基层网格化治理,加快推进乡村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办好县镇村“三级”乡村振兴大讲堂、“田间课堂”“渔船课堂”等,建立健全数字乡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建设一批数字乡村示范镇、示范村。

  (三)要做到“四个确保”。一要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树立大食物观,实施种植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做大做强胡萝卜、辣椒、西红柿等设施果蔬产业,培优余甘、甘薯、花生等“惠”字特色产业。开展“菜篮子”建设工程,申报第四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二要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推行“党建引领、抱团发展”模式,深化跨村联带、村企共建、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等做法,通过订单农业、品牌共享、社会化服务、入股分红等,鼓励增加乡村公益性岗位,带动农民参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扶持农业主体组成家庭农场联盟、联合社、协会等形成合力,策划生成新一批带动性、效益高的“振兴车间”项目,以“农业主体+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农民增收。对新增连片流转耕地30亩以上的流转承包经营主体、村集体组织继续兑现一次性县级财政资金奖励。推行小微工程项目“妈妈式”全过程服务管理模式,持续推进“集约用地、户有所居”自住小区建设。三要确保农业农村生产安全。加强水稻“三虫四病”、草地贪夜蛾、红火蚁等重大病虫疫情监测预报,开展渔业资源及生态保护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推进海上可视化管理,加快新型海上通信基础设施在海洋防灾减灾、渔船安全管理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运用,争创“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四要确保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平稳有序。完善专班运行机制,加强防控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处理,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药品、设备、人力、资金等方面支持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